给大家带来一份中考语文模拟试卷-江苏省无锡市2017届中考模拟语文试卷及答案,试卷内含答案供参考。本套试卷能帮助你提前料及考点和题型,有需要可点击下载。
江苏省无锡市2017届中考模拟语文试卷题型预览:
一、积累与运用 (25分)
1.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古诗文名句、作家、篇名。(10分)
①荷叶罗裙一色裁, ▲ 。(王昌龄《采莲曲》)
② ▲ ,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③ ▲ ?烟波江上使人愁( ▲ 《黄鹤楼》)
④长江悲已滞, ▲ 。(王勃《山中》)
⑤ ▲ ,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⑥ ▲ ,花落黄陵庙里啼。(郑谷《 ▲ 》)
⑦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这样写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这样来写梅的不畏严寒:“ ▲ , ▲ ”。
2.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①(mù) ▲ 集 ②(cuán) ▲ 聚 ③叱(zhà) ▲ 风云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对于调研考试试卷上由于粗心导致的多处错误,李明不以为然,觉得这些都不是问题,只要下次细心一点就可以了。
B.在人生众多选择中,难免遇到失败。但我们要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不要怨天尤人。
C.《人民的名义》这部精彩的反腐剧近日热播,剧中检察官与贪腐分子斗智斗勇的场景,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D.对于国产武器装备入列军队,我们不应妄自菲薄,也不应轻易满足。
江苏省无锡市2017届中考模拟语文试卷答案预览:
2017年中考语文阅读答题六大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埋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 PC官方版
- 安卓官方手机版
- IOS官方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