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宁南旱区将10年生苜蓿地耕翻后,进行了连续3年的定位轮作试验,研究不同轮作方式下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特征,并对多种轮作方式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进行比较,为同类地区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合理选择草粮轮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资料
在中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分是植被生长、作物产量和生态恢复的首要限制因子(山仑和陈国良,1993),土壤储水对增加和维持作物产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杨文治和邵明安,2000)。但苜蓿对水分需求量大,在干旱环境中较深的根系大量消耗土壤深层水分,土壤干燥化加剧(刘沛松等,2008),而且形成深厚的土壤干层在长时期内难以恢复,影响土壤水分的循环利用(李玉山,2001b)。同时,苜蓿产量下降,草地严重退化,限制了农牧业的持续发展。有研究认为(王俊等,2004)草粮轮作可以有效恢复苜蓿干土层水分,然而,到目前为止,将退化苜蓿草地翻耕轮作后,对不同轮作模式农田的土壤水分恢复效应的比较研究还未曾报道。
苜蓿生理生态研究预览
- PC官方版
- 安卓官方手机版
- IOS官方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