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心理app汇聚大观的心理咨询师,为用户提供贴心的心理咨询服务,提升你的心智能力,同时为你解除心理困扰,保护你的心声健康。
1、针对各种心理咨询的信息可以及时的了解,用户享受到的服务超便捷。
2、可以及时的了解不同的心理美文,让你实时在线进行不同的心理感受。
3、提供的各类服务更加的精彩,用户有在线享受到的服务更全面。
1、心理咨询,心理美文,课程精选一网打尽;200+大观咨询师,严苛精选两百多位专业心理咨询师;
2、周付费+年付费,超低付费即享全周/年免费网络咨询;大观夏/冬令营,特色心理学营队,提升心智能力;对一线上咨询,随时随地陪伴,做您专属的心灵密友。
3、汇聚大观的心理咨询师,为用户提供贴心的心理咨询服务。
4、旨在成为每个用户终身的心灵密友。这是一个温暖的世界,很高兴认识你。
1、会员图文语音咨询免费
2、严格保护用户隐私,匿名倾诉
3、所有专家均为大观认证的咨询师,严格把控质量
4、提供适合中国社会的大观理论框架下心理类教育类文章
如何识别心理咨询师履历是否“注水”?
当需要心理咨询时,如何锻炼“火眼金睛”,提高对心理咨询师履历的甄别能力,少花冤枉钱?本文给你答案。
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背景,囊括下面6个部分:教育背景、专业头衔、从业经验、受训经验、督导经验、个人体验(或叫个人分析)。
了解心理咨询师专业背景,是来访者的知情权,可以理直气壮询问咨询师。如果来访者提出了解相关信息,从业者有义务在正式咨询前,不得收费,不得推迟到付费咨询后才告知。
1.教育背景
教育背景筛选专业从业者,有心理学、精神病学等,与心理咨询强相关专业的科班从业者,优先于非科班从业者;有国外相关专业留学背景的从业者,优先国内从业者。
提醒:这种优先性是相对的。
前段时间在知乎看到,一个从业者履历造假国外某知名大学心理学博士,算是做假做全套了。大家如果接触到有留学背景的从业者,也要多个心眼,不要盲信。
非科班从业者不是说都不专业,我接触的也有经过系统学习,专业能力很扎实的非科班从业者。
现在有些心理学研究生进修班,只是课程培训,不等同于获得硕士学历。有些不良从业者,把参加这样的课程经历,标榜为“心理学研究生”,混淆视听,大家注意辨别。
作为来访者,有权利让咨询师提供教育背景的学历、学位证书。
对方不愿提供,只能说明心虚。一开始就不能真诚对待来访者的从业者,不靠谱的可能性太大,可以pass掉。
2.专业头衔
国内的心理咨询行业缺乏公信力,不少从业者,为了标榜自己专业以招徕来访者,抓住大家对权威的信任,喜欢给自己冠各种头衔:
教授、院长、主任、会长、委员、首席、资深、注册督导师/心理师……
邓爷爷说过:“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任你头衔再多,只看咨询是否有帮助,花的咨询费性价比是否值得。
行政职务多了,有时间做心理咨询吗?头衔多,咨询能力一定强吗?未必。好比公司高管,职位高、权力大,但长期脱离一线业务,业务能力不一定比一线员工强。
各种协会的职务,就比高校、医院的职务,更加不靠谱了。除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心理学会,属于与心理咨询关联性强的、相对较权威的协会,其余的国内相关“专业”协会,其专业度都缺乏公信力。
即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心理学会,也在“自贬身价”。
网上大家能查到一些信息。两大协会各自成立的注册系统,不论是注册督导师,还是注册心理师,其专业能力都无法保障。来访者本着对“国字号”协会的信任,而信任注册系统审核通过的从业者,可是两大“国字号”协会,却没能本着对来访者负责的态度,严把审核关卡,致使不靠谱“注册”从业者侵害来访者利益。
国内的各种协会头衔,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一样,无法证明专业能力。
有些不良从业者取巧,利用大家信任国外水准,借着信息不对称,对于国外协会难以证伪,标榜一些国外协会头衔。同样的,管你头衔真假,来访者只看咨询帮助。
至于什么首席、资深,更加缺乏公信力背书。
通过专业头衔来辨别从业者专业能力,事倍功半。教你一条简单办法:
无视专业头衔。
不把专业头衔,作为辨别从业者专业能力的参考标准,让那些不靠谱从业者,费劲整一堆头衔,自嗨去吧。
3.从业经验
从业经验一般标注从业多少年,或者总计多少咨询时数。
有些从业者声称从业十几年,可能只是从医十几年,或者从事教育工作十几年,却把这些工作经验算作心理咨询经验;
有些从业者把团体咨询小时数乘以人数,虚增咨询时数,比如团体咨询8个人,1.5小时/次,本来只能计作1.5小时,却算作:1.5×8=12小时。
辨别从业者从业经验的“水分”,来访者可以询问:
是全职还是兼职咨询;都在哪咨询,机构、学校、医院还是个人;不同地方大概咨询时长多少;是个体咨询,伴侣咨询还是团体咨询。
以咨询地点来说,咨询量的多少,整体上按以下排序:医院>学校>机构(个人执业差异较大)
以全职咨询估算,一般4-6小时/天,20-30小时/周,多数从业者20小时/周是饱和,或者说最大咨询量。按一年工作50周(通常更少),1000小时/年的咨询量是上限。(伴侣咨询和家庭治疗一般1.5-2小时/次,可能6小时/天)。
除非在医院工作,咨询量容易饱和。多数从业者,在职业生涯前5年,很难达到1000小时/年的饱和咨询量;如果不是医院或学校工作,职业生涯前5年,咨询时数上限,约为200-300小时/年。
来访者可以询问从业者的咨询经验,在哪工作积累,以低于1000小时/年(职业前5年300小时/年)的标准,大致估算对方的咨询经验是否“注水”;
有些不靠谱从业者,可能会狡辩说:凭什么你说1000小时/年是咨询上限就是上限,你算老几,我的工作量就是可以每年超过1000小时。
不好意思,这不是我说的。不论是行业大佬、督导,还是同行,多数反馈20小时/周是饱和工作量。一般700-800小时/年,咨询量就很饱和。
来访者大可以理直气壮,用我的估算数据做参考。
4.受训经验
从业者受训经验的常用“注水”方式,是标注参加某个培训多少年,显得受训时间长。
国内培训,常常不是每周连续培训。比如说3年培训,可能只是每年2次培训,一次培训3天,3年培训总计才18天。
还有些把参加很多2、3天的短期工作坊累计。短期工作坊对专业能力提升有一定帮助,但这就像点心,而不是主食,主食是系统培训。
什么样的培训算系统培训,没有严格的定义。我的个人经验,按照6小时/天,不低于10天,即60小时的培训,对一种疗法、技术可以有基础掌握,后续通过持续督导,熟练运用。
合格的专业从业者,累计系统培训大致不低于200小时。
来访者可以询问从业者的各项培训经验,一次连续培训,培训了几天;如果是网络培训(比如现在受疫情影响,培训多是网络进行),一次几小时。以此大概计算,从业者超过60小时的系统培训,累计多少时数。
60小时算作系统培训,是我的主观经验;累计200小时的系统培训,非我提出,一些行业专家和机构标准提出。参考行业培训,系统培训时长一般只高不低。
5.督导经验
从业者受督导经验,通常笼统写多少时数。督导经验包括个体督导、团体督导、同辈督导。个体和团体督导,指接受经验更丰富的从业者——一般是从业10年以上的从业者——对咨询中遇到的困难提供指导;同辈督导,指从业经验差不多的同行,相互提供指导。
督导时数一般指个体和团体督导,不囊括同辈督导;团体督导一般不超过10人,如果大量团体督导受训经验都是10人以上,督导效果大打折扣。
对于从业者的督导经验,来访者可以具体询问:
是个体督导,还是团体督导,大概多少小时;团体督导多少人;现在是否有继续接受督导,是个体还是团体督导;如果是5年以上的从业者,现在接受督导是怎样的频率。
如果有从业者说,自己不需要督导,这样的从业者还是不要考虑。我接触的不少从业几十年的前辈,都仍然接受督导,那些大言不惭不用督导的从业者,不知是无知,还是无畏。
6.个人体验/分析
个人分析/体验,指从业者作为来访者,接受资深从业者提供心理咨询。这项不是所有从业者都必须具备的,是个别流派的受训要求。精神分析/动力取向的从业者,个人分析/体验是必须的,如果缺少,慎选精神分析/动力取向从业者;人本主义取向从业者也需要接受个人分析/体验。
即使国外心理咨询师成熟培训体系,也会有不靠谱从业者。上述筛选方式,无法保证通过的从业者一定靠谱,不过可以帮助来访者少走弯路,少花冤枉钱。
作者简介:许标,中科院心理所健康心理学硕士,全职心理咨询师,5000+小时心理咨询经验,2000+小时专业受训经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