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三国国战版领衔微操卡牌燃情来袭,重现了一个激情澎湃,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再次燃起广大玩家心中的那个三国梦,摒弃无脑站桩对抗,硝烟乱世,一路征杀,集英雄助阵,汇豪杰撑场,各路英雄大战连放热血重燃,快来加入这场指尖的战斗吧。
1、阵容搭配、城市建设、资源掠夺等多种战略玩法。
2、带你体验三国沙场的针锋相对。攻城、国战、跨服PK。
3、全新上线的三国时期背景题材策略战争手游。
4、可以招募各种三国武将,开启全新的三国冒险之旅。
5、全新即时卡牌对战系统,恢弘壮丽的全3D场景。
6、独创的沉浸式剧情体验,啼笑皆非的三国野史。
1、暴击的作用:
暴击,对大家来说都是一个不陌生的字眼,相对于其他游戏不同。
这里面的暴击,是增加“200%”的效果,并且对每个目标单独计算概率。(就是远离对敌方造成10万伤害,暴击后直接变成造成20万伤害)
与之对应的,就是抗暴,每1%的抗暴能减少对方1%的暴击几率。
游戏中暴击的上限是没有的,抗暴的上限也是无上限的。如果能达到100%必暴击,则就不用再追求暴击宝石。
2、暴击的来源:
暴击是可以通过神兵镶嵌暴击宝石来获得的,但是抗暴宝石的效果比暴击宝石好很多。
PvE中的暴击:
如果普通攻击暴击,可以获得“200%”攻击加成的效果。在怪物攻城中会很大的影响输出。
PvP中的暴击: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你前军的抗暴必须要大于对方的暴击,否则当对方普通攻击你能暴击的话,就算你前军不怕,这100士气他拿来打你的中军后军也是不爽的。
PvP中的暴击:
一般分3种,秒前军流,秒中军流,秒全军流。
对于秒前军流来说,暴击没什么用,因为对方的前将的抗暴往往是非常高的。
因此对于秒前军流来说,中军没必要打暴击宝石,可以打上抗暴宝石,到怪物攻城的时候再换上暴击宝石增加输出就是了。
暴击宝石可以给那些能打到对方中军后军全家的将领身上。
对于秒中军流和秒全军流来说,暴击就至关重要了。
因为对方的全军和中军很难堆满足够的抗暴,因此你的暴击能发挥出很高的作用。
特别是高暴击天赋的武将,强大的物理攻击和高暴击,对方的中军可能还能承受1轮,但对方的后排因为都是法师,物理防御低下,打对方后排实在是非常给力。
而对抗对方高暴击的秒中军和秒全家流,就是要给重要武将堆上足够的抗暴了。但是往往这很难,消耗的抗暴宝石比对方都要多。
3、如何节约抗暴宝石:
这就涉及到一个节约宝石的问题,如果你的前将抗暴已经比对方最高暴击的将暴击高了,就不用再往上堆了。
经常见到有些人的前军堆到70多80多抗暴,但是他的对手往往暴击也就40出头,显然这是一种浪费宝石的行为。
1.国战任务有守护己方城池和攻下指定的城池,在国战开放时间内杀死城池内的所有守卫军,
攻城方胜利,国战时间结束还有守卫军,则守城方胜利。
2.完成守城任务或攻城任务,即可领取城池的占城奖励。
3.每个城池内都会有对应的伤害排行和击杀排行,有对应的排行奖励。
4.国战攻城失败的国家会在国战中有攻城BUFF加成,攻城BUFF会叠加,
攻城胜利则会减少一层BUFF加成。国战守城失败的国家会在国战中有守城BUFF加成,
守城BUFF会叠加,守城胜利则会减少一层BUFF加成。每层BUFF可增加全属性20%。
从黄巾起义,汉王朝颁布旨意让各州招募人马自保开始,汉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就已经名存实亡了,天下又成为诸侯们的天下。但是,代表至高权力的皇位始终是有人垂涎的,那些拼死厮杀的将帅,哪一个心里都是怀揣着帝王梦的,只是有人可以忍住不走出那一步,有人却不能。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我们一般都说袁术称帝于197年,其实按称帝的标准来说,讲袁术称帝真有点牵强,首先他还是遵从汉的国号,只不过自称为仲家,而仲家的意思是亚军的意思,排行老二,老大还是老刘家,但另一方面,袁术用的排场都已经是皇帝的级别的了,就这一点已经足以招来其他诸侯的一致打击。很多文章谈到这个时候的袁术,会说袁术只占有两郡之地就称帝,其实翻看史籍,当时袁术在诸侯中的实力是最强的,北面占据了淮河流域,西面直到荆州地界,占领的地盘大致就是后来吴国的领地,而大名鼎鼎的小霸王孙策不过就是手下的一名重要将领而已。此时北方的袁绍和曹操刚刚分家,一个忙着对付公孙瓒一个忙着屯粮和摸金,都是焦头烂额的状态。若不是袁术贸然称帝,引来诸侯群起而攻之,史书估计要重写。
那是什么让袁术黑了心一定要称帝呢?我想无非是两样东西,一样是骄傲,一样是野心。
袁术的骄傲由来已久:四世三公的荣耀是天下无双的,自己嫡出的高贵身份也压住了庶出的袁绍,在少年时,袁术可以毫无顾忌地唤袁绍为家奴,可见两人在袁家的身份差别是多么大。《三国演义》虽然是杜撰小说,其中对于袁术的自大也是一点不肯放过,其形象除了妥妥的目中无人,还有骄横跋扈包裹其中,是最著名的几个反面角色之一。
至于野心,哪个诸侯没有呢?当时要么是实力不济,要么是名不正言不顺,要么是已经掌握了皇帝没有必要再冒天下之大不韪,谁也不似袁术左手握重兵,右手握玉玺,脚踏江淮富庶之地,背靠江南鱼米之乡。
不过昏了头的袁术似乎还没完全失去理智,他无论怎么威风八面还是声明自己只做天下老二。其实,当时袁术手下有些溜须拍马之辈曾撺掇袁术干脆称帝算了,袁术的回答倒是让人眼前一亮:曹操还在呢,这怎么可以呢!
不过袁术的行为还是造成了“天下共讨之”的局面,吕布和孙策的反叛就是釜底抽薪——失去吕布就失去了江淮,失去了对抗北方袁绍和曹操的屏障;失去了孙策就意味着身后的大后方没有了,这样的局面下,恐怕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都来火速加盟也不能成事了。
袁术最后投奔袁绍不成,病死在江亭,三国期间的第一次称帝以失败告终,但是这并不能阻止袁术身后人称帝的野心,大伙只不过拿出小本本,把袁术的经验教训记了下来,以备不时之需。
大汉朝的第二次禅让,让王莽之流做我曹丕的垫脚石吧!
曹操有没有称帝的野心?我想肯定有,但是曹操没有心思搞这个,他是个实用主义者,皇帝这个位置是虚的,却要背负很多责任,曹操不需要这种牵绊,他承认汉献帝的位置,其实更多是缓和广大汉臣和汉民的对立情绪,为自己争取时间去征服他们。而万一自己脖子上挂了皇帝这块招牌,有些事情做起来了,比如:摸金!
但是当曹丕登上魏王的位子,还有什么能阻止他呢?恐怕唯一的阴影就是当年袁术的失败。
民心尽失这种事情曹丕是不愿意做的,于是华歆出头,请刘协禅位于曹丕。我不清楚这个具体的过程,我也不觉得刘协是很痛苦地做这件事。前几年看了《大军师司马懿》,里面这段禅让的情节就很反历史,但是很真实,刘协对曹丕说,自己这个皇帝每天都提心吊胆,听到有人让他禅位,他很高兴,当晚就难得睡了一个好觉。他也求曹丕上位,自己这个傀儡就是可有可无的,大家何必再继续装蒜呢?
事实上,刘协最后的善终恰恰反哺了电视剧里的几个点——1.刘协可能就是心甘情愿退下来的;2.曹丕一定承诺保证他的安全!
220年,也就是袁术称帝后三年,曹丕终于在数十次婉拒之后坐上了皇位,他曾经想到王莽,那个无能之辈,千辛万苦搞出了禅让这一套得到皇位,却治理不好国家,只能在历史上留下骂名,我曹丕一定要创立千秋的基业,统一天下!
魏文帝曹丕上位后,马上出台一系列安抚天下,改革政局的措施,稳定了局面。魏国也在他的治理下更为强大。
无奈称帝的背后,是求生存还是图天下?
如果说三国诸侯中,有个人并不想称帝,而是形势逼迫着他称帝的,这个人毫无疑问就是刘备。
刘备不称帝的原因在于:不称帝,自己是皇帝的叔叔,自己在维护皇帝利益的前提下,和曹操孙权进行对抗都是正义的,但是如果称帝,自己马上就是乱臣贼子,一天一地,谁都知道怎么选择。
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是很容易招来人气的,而且祖上中山靖王生育力之强,也让后人难于就其血统进行考证:中山靖王刘胜根据记载有100多个后代!但是皇帝的背书让这种有些虚无缥缈的裙带关系得到了官方肯定——我不知道刘协使用了什么手段最后和刘备认的亲,或者刘协和刘备的关系只是相互利用——这天下有什么方式比皇帝喊一声叔叔更能证明身份的呢?
所以刘协的退位对于刘备是一种沉重的打击,这种打击甚至可能等同于219年失去的关羽和荆州,而一旦刘备集团默认这种皇位禅让关系,其最吸引人的正统性就会消失,那作为三足鼎立局面中实力最弱的一方,未来将注定一片黑暗。
所以此时称帝,给老刘家续命似乎成了刘备唯一的选择,不过即使是火烧眉毛,有些戏还是要做足的——刘备还是和曹丕一样推辞了大约一年时间,最后才很不情愿地做了皇帝。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自然还是汉!
为何张飞要蹲着?
当我们用RAP将你歌颂,你的隐忍又有几个人能知道
君不见,军赤壁纵野火铁索连环!
也不见,御北敌联西蜀长江上鏖战!
继遗志领江东,屹立于神州东南!
尽心力洒英血,展伟业剑气指苍天!
这几句倒真的不是什么诗词,而是洛天依的一首神曲《权御天下》中的歌词。这个权,自然指的就是孙权啦!
222年刘备为关羽报仇,孙权求助于曹魏,得到吴王的封号,从此在对外关系中成为了曹魏的从属,虽然这一行为主要是为了对抗当时刘备的进攻,可是,在两个主要对手都称帝的情况下,能做出这样举动的,确实是很能隐忍的。
然而更让人没想到的是,直到229年,孙权才称帝,要知道,223年刘禅即位,那是刘备的儿子;226年曹睿即位,那是曹操的孙子;孙权在那儿,究竟在等一个什么样的机会呢?
以政局来说,几十年下来,江东已经逐渐平稳。孙家作为外来人逐渐渗入江东本土,取得了豪强和士族的一致拥护。以经济民生来说,剿灭山越、水匪;增加农耕,吴国的国力逐步提升。只有在战争这方面,似乎还缺少一场可以证明自己的胜利,关键这场胜利不能是对于蜀汉的,而是必须是对曹魏的,因为击败曹魏就意味着可以拿走头上那顶吴王的帽子。所以,称帝前的那场石亭之战,现在品味起来就显得非常与众不同了。
孙权的年纪远小于刘备和曹操,熬死对手是一种很好的战略,有意思的,孙权并不是唯一使用这种战略的人,另外一个叫司马懿的人也完成了这项壮举!
此时出场是否有点违和?
让儿子当皇帝的智慧只有高端人士才有?有时候恐怕不是智慧而是为难!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的时候70岁,那个时候他已经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能阻止他的只有一个骄横的曹爽,而事后诛灭曹爽三族的行为,等于也将曹家和夏侯家的势力连根拔起了。
司马懿死后,留给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局面就是一路坦途,数年之后,整个朝堂都是司马家的附庸,司马昭想登上皇位的难度系数是0,可是,司马昭却选择了待在原位。
除了对于皇位的不感兴趣之外,还有一道难题困扰着司马昭,整个难题就是司马家的子嗣继承。
司马师是司马懿的嫡长子,有对家族事业无可争议的继承权,但是司马师一生三个正妻,只有和原配夏侯徽有过女儿,一直没有儿子,怎么传宗接代成为问题。而司马昭有两个儿子,嫡长子是司马炎,小儿子是司马攸。司马昭将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这样,司马攸成为了司马师的嫡长子,家族继承的问题看似就解决了。
然而造化弄人,司马师暴毙让所有事情一团糟。当时的司马攸只有10多岁,司马昭帮助司马攸管理政事成为唯一的选择,但是这个过程,究竟是辅助侄子还是继承兄长的事业就很难说了。
到了后期,司马昭的成就已经完全超越了自己的兄长,成为司马家当之无愧的当家人,而司马攸因为司马昭是亲生父亲,于情于理也不会去追究计较家长的位置。
但是,司马攸可以无所谓,对于司马昭,继承就是个难题了,自己死后,究竟是让自己的嫡长子司马炎继承家业,还是让哥哥名义上的嫡长子司马攸继承呢?何况两个都是亲儿子!真是手心手背都是肉。
司马昭自己并不想做皇帝,他想仿效的是自己的父亲司马懿,皇位对于那时的司马昭就是块招牌而已。但是他也知道他的儿子不会再有耐心继续等下去,为了司马家的利益,继承人必须好好选择。以之后事情的变化来说,选择司马炎还是非常合适的——司马攸会顺从司马炎,但是司马炎不可能顺从司马攸——司马攸不但尽心辅助兄长,万事以司马家利益为重,而且在继承这件最考验人性的事情上,全程配合自己的父兄,没有搞一点幺蛾子。
265年,司马炎在司马昭死后几个月后接受了曹奂的禅让,称帝,创建晋朝,而司马攸受封齐王。
三国时期的五次称帝说完了。每个人称帝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目的,都有顾忌。但是统一天下的野心始终都是在的,至于后人如何评说,不过就是一张纸几行字,在皇权的巨大诱惑下,谁又会在意呢?最多就是把戏做做足,别有急不可耐的样子,就算很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