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3动车追尾事故 亲历动车事故 I——那一天
22日山东滨州会议结束,23日我乘动车从济南返回福州。去的时候是坐飞机去的,决定回来时坐动车。在此之前很多媒体比较过飞机和高铁,得出的结论是各有千秋,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如果现在再问我,我没有答案。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到现在都还不相信这件事的发生。也许朋友们从媒体上了解到的情况和各种细节,有惊讶、有质疑,却从来没有人怀疑事故发生的真实性。但作为亲历者的我,从自己眼中看到的一切,我都还不相信这是真的,也许只是一场梦,醒来时动车依然飞驰,窗外景物飞逝,车厢里的人在百无聊赖等着车辆到站。我努力地回忆起那一天发生的每一个细节,不敢想像现在那些人、那些物是什么模样。记忆这东西很可怕,我情愿不要有。
那天我很早就出发了。因为济南的动车是7月1日才开通的,很多人都不了解新车站(济南西)的情况,所以我提早出发。很顺利坐公交车,到车站时离发车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车票是去山东之前就买好的。D301次,第5号车厢,36座。实名制,上面印有我的名字。几个小时后,D301这个列车号就出现在全世界的新闻媒体上,而5号车厢,会成为如此幸运的一个数字。到车站后我无聊地在气势宏伟的候车大厅里拖着行李晃来晃去,去看车站的各类广告、售票窗的各种余票情况、自动售票机的演示,我还向志愿者询问D字头的动车和G字头的高铁有何区别,甚至还看穿警察背心的防爆犬玩了一会儿。终于从北京开来的动车到站了。列车准确地停在站台上标好的车厢数字旁,我顺利上车。列车发动时我看了一下时间,10:03,分毫不差。
这节车厢是二等座,是由软卧车厢改成的。前后几节车厢应该也基本如此。这是减少事故伤亡的一个最重要原因。车厢是由一个一个小包间组成的,也就是说,在座位上时,没有从车尾贯通到车头的空间,全部被隔开。事故发生时,除非正好站在走廊上,否则只是在包间狭小的空间里撞击。而且上铺放行李,一个下铺只坐三个人,是非常地宽敞。我看到列车上写着定员40(卧铺),也就是说,这节车厢的座位坐满的话,也只有60人。当时基本是坐满的,没超载,而且到了事故发生时的后半程,很多座位都空了。所幸最多也只有60人,(听说有的车厢只剩下二三十人),如果是高铁,可能会有二百人呢。
我上车了以后,包间里坐了几位从北京到南京去玩的中学老师。她们嗑着瓜子聊着天,有着北方人特有的幽默。列车经过一个又一个站点,每到一个站点,列车员就会高声报告站名,提醒乘客。进入江苏后,天空开始飘起了小雨,远处变得灰蒙蒙的。但是在到南京之前,一切都很正常。到达南京站,时间依然分毫不差。那些老师们下车,又上来了几名乘客。广播报说到南京站,停车时间一分钟。但是我很快就发现这一分钟过于漫长了,站台上挥手告别的人手都酸了,列车还是纹丝不动。大家都充满了疑问,可是没有人来解释原因,我看着站台上电子屏幕里的钟一分一分地走过。足足过了二十五分钟,列车又启动了。
我这个包间里在南京上车的5个人,坐在我身边的是一对小情侣,他们只是趴在小桌上睡觉和低头玩手机听MP3,非常安静。坐在对面的是一个和善的老人带着两个少年。那个男孩从一上车就兴奋地问奶奶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电视、空调、小灯、呼叫器的按扭等等),而且还拿着手机不停地东拍西拍。他的手机可能记录了事故发生前车厢里最真实的画面,只是不知道他现在在哪里。
天色越来越暗了,雨也大了起来。车上的空调非常地冷。大家都在四处寻找空调的通风口,可是找不到。这个动车设计得太完美了,风从每一个角落灌出来,不知道出风口具体在哪里。我只好翻箱子把唯一的一件长袖衬衫拿来穿在T恤的外面。列车员也报告说晚点了二十五分钟,但是没有说原因。在后面的站点,他一直用力催促大家快上车,用步话机时刻和别人保持联络。我想,他们可能希望在后面的路程加速一点,弥补一些晚点的时间,但是过了好几个站,依然是晚点二十五分钟。
到杭州时,隔壁包间上来了一位男士,坐在走廊上的小凳子上和我聊天。他问为什么晚点了我说不知道。他说他在站台上等了很久,以至于怀疑自己是不是站错了地方。他旁边有一位穿制服的人也在等车,他就问他,那人说他是这列车的司机,要在这里换司机的,列车晚点了,“没有错,就是这趟车,你就站在这里等,和我一起上车”,他这样描述。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牺牲的那位司机,听起来这是一位很不错的人。如果是他,我就可以驳斥司机疲劳驾驶的猜测。如果司机是在杭州才上的车,怎么可能疲劳驾驶。如果没有他的紧急制动(虽然当时我并没有感觉到),飞出去的车厢可能不只4节,我今天也不会坐在电脑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