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平台比较新奇,大家都喜欢在这里热热闹闹地去讨论自己喜欢的事情,感兴趣的事物。知乎这几年一直在不断创新,不断更新自己地内容和质量,用户质量也越来越高了,用户体验感也越来越好了,知乎凭借认真、专业、友善的社区氛围、独特的产品机制以及结构化和易获得的优质内容,聚集了中文互联网科技、商业、影视、时尚、文化等领域最具创造力的人群,已成为综合性、全品类、在诸多领域全面发展。
- 内置知了模块,自定义去广告,不需要 root 就能安装
- 官方原版,LSPatch凯入方式内置了
- 去启动页广告、去信息流广告、去评论广告、去分享广告、去回答列表广告、去回答底部广告
- 隐藏卡片按钮:隐藏会员卡片、隐藏会员按钮、隐藏视频按钮、隐藏热点通知、精简文章页面
- 去信息流会员推荐、去回答圈子、去商品推荐、移除直播按钮、过滤掉视频、自定义过滤
- 状态栏沉浸、禁止切换色彩模式、自定义起始页面、直接打开外部链接、解锁第三方登录
知乎APP是中文互联网高质量的问答社区和创作者聚集的原创内容平台安卓客户端,知乎安卓版提供国内渠道版和谷歌商店版,所有版本都非常臃肿广告营销满屏飞,知了Xposed模块是目前有效的知乎去广告方法。
【找答案】
无论是工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还是闲暇生活中面临的困扰,所有疑问都能在知乎找到可被信赖的解答。汇聚中文互联网最认真的知识分享者,认真的人在认真地回答。
在知乎,你能看到:
科学科普 — 2 元的维生素 C 和 100 元的维生素 C 区别大吗?
心理情感 — 有哪些有用的人际交往小常识?
【看热点】
热点事件讨论聚集地,覆盖社会事件、影视综艺、科技数码、游戏电竞、教育职场等众多领域,看专业的人,聊新鲜的事儿。在知乎,你能看到:
校园热议 — 哪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曾经惊艳了你?
影视热议 — 如何评价电影《中国医生》?
【涨知识】
知乎盐选会员,为你严选好内容。
8000+ 盐选专栏和 Live 讲座
《我在刑警大队那十年》《死刑贪官:一个检察人员的亲身调查实录》《穿过硝烟:我是纪实摄影师》《一线医生手记:诊室奇闻录》
300+ 国内一线杂志刊物持续更新
《国家地理》《VOGUE 服饰与美容》《安邸》《中国新闻周刊》《大众摄影》等
超过 20000 本盐选电子书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月亮与六便士》《自控力》等
600+ 位盐选专家领读
《周国平:孤独对于生命有何价值》《再内向也不怕,职场沟通其实真的很简单》《曾家讲麦肯锡工作法》《韩松落讲白鹿原》
一、年龄分布
首先,看年龄分布:知乎用户以19-45岁的年龄群体为主。
二、学历分布
其次,看学历分布:知乎用户78%以上都是本科及以上,硕士学历分布占比最多。
三、内容分布
第三,看内容分布:知乎目前开放20+一级行业,200+二级行业。
四、评论分布
第四,看评论分布,知乎评论中成就20.99%,金钱17.34%,人生价值16.93%,家庭14.74%,生活10.83%,爱情8.24%。
五、词云分布
第五,看知乎词云图,知乎内容特征如下,覆盖90%以上的用户。
不要一脸懵逼,以上内容总体概况如下:
1、知乎的用户大多生活在一二线城市,较为年轻化,25-35岁的用户占到61%以上,他们收入可观,是品质生活追求者和新新人类。本科学历及以上用户达到80%,是社会各行业的中坚力量并且追求个人提升。
2、显而易见,知乎就属于流量头部中的一员——不仅是头部流量,还是优质的头部流量。年轻化、白领、高收入、高学历,是知乎用户最明显的几个特征。
说白了,就是知乎用户年轻、有钱、有思考能力(听劝)------听懂了吗?
说了这么多,就是告诉你,你也在上述人群的一份子,你可以找找自己符合哪几个标签。
知道了这些之后,我们再根据知乎用户特征再往下深入剖析一下,知乎里的五类人。
以下内容是个人的认知,不代表平台的观点,解释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不同可以再评论区探讨。
第1/5类人:求知人
这类人是典型的知乎目标人群,有强烈的求知欲。
这个人群中,有学生、有老师、有员工、有老总、有基层人员、有高层人员、有技术大拿、有初出茅庐的各行各业、各阶层、各年龄段、各工种、各领域的求知人。他们平时都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在这个虚拟的精神社区承担着与本职工作不同的角色。
知乎里连接着各行各业的用户,分享着彼此的知识、经验和见解,通过知乎平台能找到垂直领域的相关资源,并能从其他人的实际案例获取到知识、能量,为知友提供源源不断地多种多样的信息。
知乎的前辈用户们已经营造了一个很好的、高质量的问答氛围,知乎用户谌斌一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微博之乱耳,无SNS之劳形"形象的描绘了知乎的社区氛围。
自从百度投资知乎后,百度的入口就为知乎开放了,现在从百度搜索某些问题时,百度优先推送的是知乎上的内容。这也导致了很多不知道知乎的人,通过百度搜索轻松的导流到了知乎,成为求知路上的一条途径。
如果你也是一个求知人,请在评论区扣“1”,我带上问题,你带上答案。
第2/5类人:松鼠人
大家是否知道这样一句不耳熟能详的话:
『收藏从未停止,行动从未开始』
知道的人评论区扣“2”,让大家都认识一下你的收藏夹。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我心里就在想,这TM说的太生动,太有画面感了。不就是在说我吗?说的这么鞭辟入里、入木三分。
这类求知若渴的人,我称他为“松鼠人”。过冬的松鼠,喜欢在窝里囤积大量的坚果,坚信某天会用上它,但实际上最后却很少吃。松鼠病患者最常见的逻辑是:“总有一天我会用到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一定有它的价值”。他还有一个学名,叫强迫性囤积症。
这类人喜欢收藏一堆有的没的,由于知乎的算法特性,只要是超过1500字的长文章,很容易就判定为优质文。
这个算法可能和“松鼠人”的想法不谋而合,只要是看到长篇大论,一眼望不到头的文字,脑子里就闪过一个想法:“KAO,这么长,内容肯定优质,先收藏,再看”。“哈哈,来我的收藏夹吃灰吧。”直接点收藏。但这种收藏往往只有一个结局“吃灰”。
我们随便在知乎上找个收藏夹来看看,先来看看我的吧,我是刚开始(11个),内容还不多,但也在持续增加中... ...
好了,简单举几个栗子,大家明白有一种知乎用户,喜欢收藏文章,我称他为“松鼠人”就行了。
如果你也是一个松鼠人,请在评论区扣“2”,我带上移动硬盘,你带上收藏夹。
第3/5类人:焦虑人
焦虑是人的一种普遍感受,过度焦虑则会影响生活。这时,我们把它叫作焦虑症。如果出现了焦虑症,就要小心面对和解决。大概每个人都是焦虑的,焦虑就像空气中的某种成分,一直包围着我们。
最近在知乎瞅了几眼各大大V所撰写的鸡汤文,感触颇多,知乎式文章,一篇文大约有40%干货,60%都在贩卖焦虑。当然,这也不是知乎特色,因为在各大平台(知乎、头条、抖音、公众号)里都是通用吸引用户流量的基本逻辑,焦虑引发了共同的体验,乏善可陈。
你可能每天都能看到下面题材的文章,频繁的在你眼前跳跃,尤其现在的精准推送算法加持下,你都不用额外花精力去搜索,平台会主动推送到拟定眼前。
我非常反感这类贩卖焦虑的情绪文,你们也可以感受一下:
一、成长篇
“你没做的题,会有人替你做;你没读完的书,会有人替你读;你考不上的大学,也自然就有人替你上了”
“高中生还没有毕业,却已经名下有车有房,原来他是靠这个赚钱"
“北漂90后女生,从月薪3千到年入百万,靠的就是......”
“你来,我们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来,我们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
“当年还在一个寝室追剧……有人已经年薪百万,有人却还在抢两块钱的红包”
“同学身价上亿了”,“邻居创业成功了”,“闺蜜买了三套房了”
“你再不学习区块链,你就错过了这个一夜暴富的机会"
“你的同学都买房买车了,你还拿着月薪5000的工资"
“大家都加入社群赚到钱了,你还在观望"
“罗胖说:你必须飞速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二、职场篇
“我那个工资5000的朋友,两年存下了60万”
“2020年找工作很难?我朋友拿到了年薪30万的offer”
“写作小白一个星期居然赚了1万?他做了这几件事......”
“不是每个人通过购买99元的“逆袭”课程就能30天摇身一变考上名校”
“不是每个人通过购买99元的“PS”课程就能半个月晋升Photoshop大佬”
“不是每个人通过购买99元的课程就能在一周之内成为月入过万的自媒体人”
“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年薪30W以下的人在北上广活得下去么?”
“你的同行都在做小程序,你还在天天刷抖音”
三、健康篇
“没有马甲线不配拥有更好的人生”
“不减肥,你就是一个没人撩的胖子”
“你再不减肥就嫁不出去了”
四、婚姻篇
“95后都二婚了,你还在单身吗”
“上海相亲角:月入一万是乞丐,年薪百万刚脱贫”
“以后年龄大了更不好找,不好生孩子,不好恢复”
“30岁没结婚会孤独终老么?”
五、不看后悔篇
“有哪些知识,你知道后你的世界马上就不一样了?”
“25岁之前一定要完成几件事,30岁要达到哪种人生高度,40岁之前要财务自由,60岁以后要环游世界......”
看了之后很眼熟吧。
看了这么多的贩卖焦虑的文章后,我一直在思考,在现在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下,有多少人存在焦虑,都是什么事让人们焦虑,这让我很好奇。
于是,我顺便在百度(知乎)上搜索了一下,果然还是有一些调查统计数据的。
这些数据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96%的人都有焦虑的事情,其中54%的人每天都在焦虑。这也从侧面说明,知乎上贩卖焦虑的文章存在是有依据的,毕竟有这么多的人获得或少的都存在着焦虑感,用户基数还是比较大的。
我现在搬上来给大家看看:
1.焦虑基数:96%的人都是有焦虑的。
2.焦虑频次:其中54%的人每天都在焦虑。
3.焦虑分布: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人居多。
4.焦虑年龄:18~40岁之间的人焦虑居多。
5.焦虑收入:年收入小于10万的人焦虑居多。
6.情感状态:单身的人焦虑居多。
7.焦虑因素:在事业、金钱、感情方面的焦虑居多。
80后觉得世界对他们太残忍,90后说这世界不宽容,00后嫌弃世界没个性。放眼周围,每个人都在互相追赶,但是你看不到活力,看到的都是紧追慢赶焦急的脸庞。你不知道为什么要跑,也不知该跑向哪里,可是周围的人都在跑,你也只能加快脚步。当日益增长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开始“焦虑”了。
焦虑,能让人成功么?
看清焦虑的正反面,焦虑可以是动力,也可能压得你无力喘息。
心理动力学派和存在主义的部分理论将焦虑视为一种成长的动力。中年危机、社会孤立、死亡焦虑都有它有价值的部分。
如果长期暴露在持续焦虑或者越来越重的焦虑中,人会有耗竭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身体被掏空”的感觉。这可能使人放弃努力,也有可能使人出现临床上的焦虑症,产生失眠、头疼、胃痛等身心症状。
但真正贩卖焦虑的高手根本不会去提醒你这也没有,那也没有,所以赶紧来买我的东西吧,因为那样太低级,低级到这些连基本理解力和阅读能力都没有的人都能看出来。
真正贩卖焦虑的高手,只会顺势而为,去给你的那些本就存在的顽疾开一些看似有效的处方。
所以,怎样缓和这样的焦虑情绪呢?
你本可以不这么焦虑,很多焦虑是别人强卖给你的。
你要降低对信息的敏感度,要做一个相对迟钝、不那么open minded的人。
从技术角度去拆解它、剖析它,而不是在潜移默化中被带跑。
总的来说,「贩卖焦虑」是一个「巧妙利用了人类心理先天缺陷的经济活动」。如果不是有人用熟练的手法撩拨我们本已十分焦虑的神经,也许焦虑不至于像现在这样,让我们备受煎熬。
如果你也是一个有焦虑的人,请在评论区扣“3”,我带上酒,你带上故事。
第4/5类人:吃瓜人
哈哈,吃瓜的人,很有趣吧,知乎了也有很多吃瓜的人。
所谓吃瓜的人,学者王怡红认为,“知”是中国社会文化中受到积极倡导的重要部分,它构成了围观发生的意图和原动力,因为围观行为的发生不仅因为要看,更因为想知道。通俗来讲,吃瓜群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吃瓜行为的产生。
分析吃瓜群众,绕不开作祟的围观心理,这种心理一方面来源于个人心理动机,而另一方面则源于个人对群体心理的依赖。
嗑着瓜子、看着热闹,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心旷神怡的事情了。普罗大众爱看热闹,人类对有些事情,比如“性、八卦、国际争端”等有天然的兴趣,这和人的心理欲望有很大关系。
对于个人来说,吃瓜群众代表着一种“无责任、无判断、无担当”的三无心态,满足吃瓜群众的诉求,比如填补空虚的内心、消磨无聊的时间。这是群众喜欢吃瓜很重要的心理动机之一,满足自己看热闹的好奇心理并且能够消磨无聊的时间。
通过网络围观和吃瓜,个人感受到自己正在和网络上的大多数人共同关注同一件事,存在于同一个话语空间和场域之中,即“存在于网络空间中”。
另外,一些网友通过评论、点赞等手段参与话题的互动,发表自己的意见,获得一种“影响他人看法和事件发展”的心理满足,这同样是一种在网络中刷存在感的表现。
吃瓜群众体现价值在话题评论区,在评论中充分体现参与感,有种“看热闹不嫌事大”,“指点江山”,但主题本身与自己毫无瓜葛,只是以一个局外人的眼光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这个我深有体会,因为最近翻看的高赞文章、高赞评论较多,在评论区里好不热闹,充分体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闹场面。
如果你也是一个吃瓜群众,请在评论区扣“4”,我带上勺,你带上瓜。
第5/5类人:韭菜人
何为韭菜?
一个人,只要不学习,就会被割韭菜。
现实社会中,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割你,没有人可用逃脱这个宿命。
看各大流行观点,通过花样百出的情绪,时时刻刻对我们进行着轰炸式洗脑,只要你打开电脑、手机,铺天盖地都是洗脑观念。以发财和暴富、财务自由和诗和远方、欲望和成功、爱情和健康的名义,韭菜们趋之若鹜,无怨无悔。
在这个“举头三尺有镰刀”的魔幻世界生存,想要脱离韭菜的行列,并且反手一刀收割别人,我们就必须要搞清楚割韭菜的底层逻辑---『需求差异』。
需求差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每个人的需求都不一样,一般是按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顺序,但并不一定全部都是按照这个顺序出现。
在面对各层级的需求是,就需要从外界寻找能满足自身需求的资源,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充当了一把韭菜。
欲望与收割同在,一刀刀割下的,都是我们的“非分之想”。
所有割韭菜的套路,瞄准的都是人性的弱点。
那些拿着传单,唾沫横飞的给你吹嘘这虚幻美梦的销售也好,
那些站在所谓中立视角,或者道德制高点上,影响舆论和大众常识的公知大V也好,
甚至那些声嘶力竭喊着“买它!买它!”的带货网红也好,
他们瞄准的都是我们的弱点。
当有镰刀朝你挥来的时候,时刻要提醒你自己:我们不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