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本地的生活服务类型平台,适用于眉山地区的用户,在这里查看本地的新闻头条,查看各种新鲜事物,了解各种有趣的内容等等,非常好用。
眉山那点事儿免费是专为眉山地区的用户准备的新闻客户端,在这里可以为大家提供丰富的本地新闻资讯,还有很多的生活服务可以体验。大家随时可以打开这款软件查看本地新闻或者办理自己需要的各种业务,操作很方便,还可以发现很多的热门话题等。能够为大家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和服务。
1、在这里可以获取眉山新资讯,热门话题,城市发展,乡村旅游,并且提供优质生活信息;
2、提供了眉山当地新闻头条、社区互动、眉山圈子以及聊天互动等功能;
3、您的一站式眉山市本地资讯与生活服务聚合!为眉山本地居民强大的资讯服务平台。
1、随时随地了解本地最新的新闻头条资讯,并且可以在线办理各种生活业务;
2、热点推荐、本地新闻、学习党政,生活服务、便捷查询,随时为您服务;
3、本地生活服务,身边新鲜事,本地论坛社区,一个APP帮你搞定!
眉山是苏东坡的故乡。"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苏东坡和他的父亲苏洵、兄弟苏辙都以文章修为名重一时,影响深远,史称"三苏"。
眉山自古为蜀国之地,公元496年正式建县,县名先后叫齐通、广通和通义县,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改名眉山县,元代升为眉州,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建立后的初期曾为地区专员公署所在地,现在,为眉山行署所在地。全县面积为1330平方公里,总人口78万,是省政府命名的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眉山县地处岷江中游冲积平原,东为龙泉山余脉,西靠总岗山区,丘陵起伏,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山水锺灵。"蜀中多才子,三苏天下奇",以"三苏"为代表的眉山县,历来人才辈出,仅北宋、南宋320年间,嘉州、眉州一带即今天乐山市范围共考中进士1100余人,眉山就有886人;《宋史》为四川文人立传的有158人,眉山占26人,真可谓"天下人文第一州"了。
三苏祠原是苏氏故宅,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于明朝洪武年间在此建祠,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在旧址重建大殿、启贤堂、木假山堂和瑞莲亭。嘉庆、光绪年间相继修建大厅、抱月亭、快雨亭、云屿楼、披风榭、洗砚池等。现在所见都是清代建筑,庭中两颗银杏树,大概330多岁了。三苏祠红墙环抱,绿水萦回,古木扶疏,翠竹掩映,构成古朴典雅的岛居特色,是一处最佳的旅游胜地。
大门悬挂对联"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题写。
前厅上方悬挂"文献一家"巨匾,是对三苏父子在文学上巨大成就的肯定。上联:"一间父子三词客",很好理解;下联"千古文章四大家",就有多种解释。一说,苏氏三父子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中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最为有名,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二说,四川历史上四大家,扬雄、司马相如、陈子昂、苏轼;三说,苏轼、苏洵、苏辙和东坡的小儿子苏过,人称小坡,为四大家。哪种说法对,请各位自己理解。
苏氏自称高阳氏的后代(屈原也自称高阳氏后代,《离骚》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今,朕皇考曰伯庸")。高阳氏生活在现今河北栾城一带,怎么来到眉山呢?苏氏远祖在周朝曾任司寇,汉武帝时苏建抗击匈奴有功,封为平陵侯;先后几代做官的都在中原,苏氏一脉本来定居在赵州(河北栾城)。苏氏祖上有个苏味道,唐武则天时任凤阁侍郎和长史,后因获罪被贬眉州,子孙因之在眉山定居下来,直到苏淘的父亲苏序,都没有大的成就。苏序有三个儿子苏澹、苏涣、苏洵。苏涣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 年)考上进士,对苏洵来说本来是一个上进动力和追随的榜样。但是苏洵当时不好读书,喜欢游玩,二十七岁时,在天人程氏的劝导鼓励下,才"从此闭门谢客,日夜攻读",表现出惊人的毅力和远大抱负。但两次赴京应试,均名落孙山,又目睹朝政败坏,决心不再走科举进仕之途,愤然烧掉过去数百篇文稿,集中精力研究诸子百家学说,探索历代兴亡原因,悉心教导苏轼和苏辙,寄希望于后人。他的散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他的文章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言语锋利,《机策》、《权书》、《衡论》、《史论》都是成名代表之作,《六国论》一文,仅用六百字总结了战国末年六国败亡的历史教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欧阳修对苏洵才识极为赞赏,向朝庭举荐,一时名扬京华。次年,苏轼、苏辙同中进士,当时士大夫和学子竞相效法"三苏父子"文章,文风为之大变,流传 "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的民谣。
公元1057年,正当父子三人春风得意之际,贤妻良母程夫人病故,他们深切悲痛,急奔故里。1058年朝庭征召苏洵赴京 "试策论",由于科举的打击,他托病推辞了;第二年朝廷再次征召,只得告别家小重赴京师,1060年苏洵被任命为"试秘书省校书郎",九品小官,次年改任安县主薄,也不过八品小官。这种"知其才而不用",也是封建社会特产,他只好发发牢骚:"井中老翁误年华"。在这段时间,他与项城县令姚辞共同编修"礼书"100卷,积劳成疾,死于1066年,享年58岁,归葬眉山土地乡苏坟山。
男人的成功,有女人一半功劳。程氏夫人(1010-1057年) 出身名门,自幼熟读诗书,深知礼仪,远见卓识。18岁同苏洵结婚。主动承担家庭重担,勉励夫君读书;又是两个儿子的启蒙教师,教育两个儿子学古圣贤,读书重在修身,治世;特别注意培养品德,要为人正直无私,如因主持正义而被奸人陷害,虽死不辞(学范滂),"非分之财,分文不能妄取。"程氏夫人勉夫教子,呕心沥血,仅享年48岁。司马光为她写《墓志铭》说:"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不愧为古代一贤母"。我认为,纪念三苏的祠堂应该有程夫人一席之地,才合乎历史的真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