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经典的模拟玩法,玩法上面有点类似植物大战僵尸,而且里面的原型很多都是大家熟悉的,在游戏之中你需要运用技巧攻略,通过合理的搭配轻松射击体验更多热血玩法!
1、植物可以通过购买来进行解锁,越来越具有挑战难度的关卡需要运用更加神奇的植物来进行战斗;
2、在游戏之中能够带来非常爽快的战斗玩法,带给每个挑战者精彩多多的防御作战;
3、场景的变化也会带来很独特的经历,带来不一样的闯关经历,每一次的冒险都有很多惊喜。
1、还是玩家们熟悉的那个农场,但是自己却成为了这里的主人,对于农场里的一切自由管理。
2、现在你的任务就是要去种植物,一定要赶在僵尸来临之前,把你的植物种植好才行。
3、僵尸来了大战就开始了,尽情操控你的植物们,摆布各种不同的阵容对抗僵尸。
1、畅游在植物的世界中,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合成植物,所有的玩法都很欢乐。
2、随时僵尸等级越来越高,玩家需要高等级的植物才能够对付它们,努力地去消灭僵尸吧!
3、在游戏中去建设自己的农场,除了拥有金币收益之外,还会有红包等你来随机领取。
对于清朝志怪小说比较了解的人, 一定会注意到其中有很多关于僵尸的记载。
比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尸变》、《喷水》篇目,都是关于僵尸的,也是其中最恐怖的几章。
袁枚《子不语》中关于僵尸就记载得更多了,什么《僵尸抱韦驮》、《僵尸夜肥昼瘦》、《焚尸》…..数不过来。
到了今天,像五通神、山魈这些传统妖怪已经渐渐没、不为人知,但僵尸仍然拥有很大的知名度。
甚至可以说是与狐妖并列为中国最广为人知的两类妖怪了。
但是许多人对僵尸其实还存在不小的误解,比如,僵尸的历史渊源、类型划分等等。
关于这些问题,我会在文章中系统性地整理出来(部分图片可能有些惊悚,阅读本文前请先做好心理准备):
和狐妖、骷髅这些经典妖怪比起来,僵尸的历史其实很短。
在清朝以前,“僵尸”的意思就是单纯地指“僵硬的尸体”,今天我们通常所说的一蹦一跳的“僵尸”,直到明末清初才真正诞生。
要想了解僵尸的历史,得先讲讲旱魃。
今天的很多网络小说都会把旱魃归入为僵尸的一种,但两者最初的含义却大不一样。
旱魃虽然是僵尸形象产生的一个重要来源,但僵尸和旱魃联系在一起,其实是很晚的事情了。
在清朝以前,旱魃和“尸体”、“尸变”这些僵尸身上的典型特征都毫无关联。
《诗经》中有记载:“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如焚”,这里提到的旱魃只有干旱、热、焚烧这几个特性。
还有上古神话中的天女魃,也和僵尸毫无联系。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大致意思就是:
黄帝和蚩尤大战,蚩尤请来风伯雨师,呼风唤雨,困住了黄帝大军。黄帝遂令天女魃下界,天女魃来到阵前施展神力,发出大量的光热,使得风雨迷雾顿时消散。黄帝也因此而擒杀了蚩尤。魃建立了奇勋,但也丧失了神力,再也不能回到天上,她所居的地方终年不雨。
可以看到,不管是《诗经》还是《山海经》中,“旱魃”都只是一种可以招致旱灾的生物,与僵尸搭不上边。
“旱魃”的形象是几经流变,才一点一点地与僵尸重合的。
在秦汉时,旱魃具有神怪二重的属性,人们一方面把她当作天女来崇拜,另一方面又因为其带来干旱的属性而畏惧、厌恶她。
汉朝之后,旱魃逐渐被剥去了神格,性别特征被剥夺,最后变成了一种邪恶的妖怪形象。
比如孔颖达在给《诗经》中的“旱魃”注释时就引用了《神异经》中的记载说道:
“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
但其实《神异经》描述的是一种叫做“格子”的妖怪,孔颖达把它与旱魃混为一谈,代表了当时之人对旱魃的主流看法。
随着旱魃的流传度越来越广泛,民间也由此兴起了一种叫做“斩旱魃”的活动(至今部分地区仍然有此习俗)
斩旱魃一般是雩祭(求雨仪式)中的一个环节,民众希望在雩祭中通过日晒、水淹、虎食等方式来驱赶旱魃。
比如张衡《东京赋》就有:
“囚耕父于清泠,溺女魃于神潢”
一些史书中也开始捕风捉影,甚至留下了捕获喊旱魃的记载。
《北史·齐本记下》:
夏五月,大旱,晋阳得死魃,长二尺,面顶各二目。
注意史书中的记载:“长二尺,面顶各二目”
说明,至少到这个时候,世人眼中的旱魃还只是一个身高半米、头顶长着一对眼睛的小鬼形象,和僵尸完全不搭边。
但到了明清之后,旱魃就与僵尸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了:
这时人们开始认为旱魃其实就是一些刚死不久的尸体,变为旱魃的死人尸体不腐烂,坟上不长草,坟头渗水,旱魃鬼会夜间往家里挑水。
只有烧了旱魃,天才会下雨。
《明史》中就有记载,每遇干旱,百姓们便发掘新葬墓冢,将尸体拖出,残其肢体,称作“打旱骨桩”。此种风俗后来在民间越来越盛,且由“打旱骨桩”发展为焚烧尸骨。
因为打旱魃经常要掘墓发冢,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和道德风化,所以官府历来都严禁打旱魃,但始终未能禁绝:
《大清律例·贼盗·发冢》就有一例:
清嘉庆九年,高密久旱不雨,有人发现年初病故的村民李宪德坟土潮湿,便纷传李死后变成了旱魃。
各村民众不顾李家阻拦,刨坟开棺,见李的尸体尚未腐烂,更加确信李就是旱魃,不由分说将尸体烧毁。
李家将掘墓者告上公堂。此案无成例可循,最后刑部将领头人仲二以“发冢开棺见尸律”将领头人判处“拟绞监候”,此案才得以了解。
至于说,旱魃为什么和僵尸扯上关系,原因或许得上溯到宋代,最晚不过宋代,就有一些道士、术士提出僵尸能够吸水的说法。
《夷坚志》中的《刘子昂》篇目就记载了:
刘子昂为鬼妾所惑,便请来道士寻找鬼妾尸体,道士将水泼在地上,发现有一个地方的水干得特别快,便将其掘开,果然发现里面就埋着一具僵尸(这里的僵尸仅指僵硬的尸体)
僵尸吸水的说法或许正是发源于这一时期。
因为僵尸能吸水、旱魃能致旱,所以后人便将僵尸和旱魃混为一说了,这两个名词开始渐渐重叠。旱魃不再是小鬼形象,而是拥有了僵尸的外形,僵尸也不再是指僵硬的尸体,而是和旱魃一样的邪物。
到了明清时期,僵尸旱魃之说越来越兴盛,并且大量出现在小说怪谈之中。许多人都曾在书中对僵尸进行了详细分类。
其中以袁枚《子不语》中的划分最为有名。
袁枚将僵尸划分为许多等级,分别是:
1.紫僵:紫僵一般是指死后不久的僵尸,孤因而身体呈现出淡紫色,紫僵无法自由行动,属于僵尸的不完全形态。
2.白僵:尸体呈白色,这种僵尸很好对付,他行动迟缓,怕光,也怕火,怕水、怕鸡、怕狗、甚至怕人。
3.绿僵:尸体散发出的尸气和僵尸的身体为绿。和白僵相比,跳跃极快,不怕人,不怕家畜,唯独只怕阳光。
4.毛僵:尸体身上长出毛发,是出了名的铜皮铁骨,修为越高,身体越结实。行动敏捷,跃屋上树,纵跳如飞,开始不畏惧凡火,甚至还不畏惧阳光。
5.飞僵:飞僵顾名思义,就是会飞的僵尸,一般都是修炼千年之久,这种僵尸极其厉害,不仅不惧阳光和刀剑,还会使用法术,一般的道士无法将其降服。
6.游尸:会随着月气因时节移动,居无定所。
7.伏尸:千年不朽的尸体,无法移动(听起来似乎并不厉害)
8.不化骨:人死后身体某些部位因为精神灌注而使其部位尸骨不化,这一块不化的骨头便被称为不化骨,色黑如磐石,如果久得日月精气,也会为祸人间。
其中,游尸、伏尸和不化骨虽然一般被视为僵尸,但准确的来说应该是骷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