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毛中特高频考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这里是一个可以编辑的PPT电子版,可以帮助用户更好以及以及展示都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是最新版的,有需要的话就可以直接下载了。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第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发挥好政府治理作用的基础上,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第二,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坚持综合治理,树立法治思维,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努力实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第三,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是保持社会安定团结良好局面的关键。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提高对各类社会矛盾的发现预警能力,及时排除、化解、处置各类矛盾风险。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且涉及面广、容易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的重大决策事项,要将风险评估列为必经的前置程序和刚性门槛。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积极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形成。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第四,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人是社会的主体。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安定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着力促进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推动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完善惩恶扬善机制,培育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加强教育、心理等手段的综合运用,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第五,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会治理的重心要向基层下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越强,社会治理的基础就越实。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使社区有职有权有物,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高效的服务和管理。要加强城市常态化管理,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狠抓城市管理顽症治理。要加强人口服务管理,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促进入口有序流动,控制人口总量,优化人口结构。加强创新农村社会治理,重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创新社会治理”究竟该从何下手?
聚焦两会 创新社会治理
两会年年开,年年不一样。2020是“创新社会治理”之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关于如何才能创新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又该如何展开呢?代表委员从不同角度提出意见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崔玉英建议:加大力度扶持一批“互联网+民生”“互联网+服务”平台项目。以社区治理作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开设公共服务表达渠道,加强向社区赋能,强化社区信息支撑,不断丰富智慧社区功能及应用场景。
全国政协委员胡仲军建议:加强社区网格管理的数字化建设,实现社区内各单位公共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努力建成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的和谐社区。建立居民基本信息数据库并适时更新、动态管理。建立社区居民服务平台,整合有关服务以及生活用品配送、健康服务等功能,为居民提供及时、易操作、个性化的服务,让数字多跑腿、群众少跑路。
全国政协委员欧宗荣建议:应注重发挥居民主体作用,引导居民走出“小家”、共建“大家”。注重发挥公益类社会组织的支持补充作用,强化政策引导,对在社区开展为民服务、养老照护、公益慈善等活动的社区社会组织,降低准入门槛,提供购买服务、场地保障等方面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傅川强调,未来社区治理更为复杂、更精细化,压力也更大,必须为基层社区工作者找到提升效力、效能的办法。区块链技术可将无法通过中心化手段组织起来的各种主体组织在一起。这一特性正好与社区主体多元化相匹配,能够为以党建为引领的多维度基层社区治理提供专业化、一体化的信息支撑平台。
由此可见,创新社会治理的根本问题,既要保证源头治理“矛盾不上交”,以防为主“平安不出事”,还需要改革创新“服务不缺位”。
对于公安部门,就要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服务下沉、保障前移,推动警力驻守在街头、巡控在街头、服务在街头。
因此,区别于社区警务和流动警务,针对警情、地域、交通、人口疏密、场所行业等情况因素,选择案件事故多发区域、交通要道交汇处、商业繁华地段、人员密集场所和党政机关等重点部位附近,建立纳入信息化指挥体系的二十四小时警务工作站,震慑预防犯罪、促进治安防范、捍卫社会秩序,成为公安机关提高社会治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 PC官方版
- 安卓官方手机版
- IOS官方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