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小学生人格教育观后感,人格教育与学习能力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通过观看直播视频,懂得要想成才得先成人,所以,作为一名中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是很重要的。
人格教育与学习能力
于丹老师的演讲主题
1。父母应怎样认识孩子,如何拟定合理的人生目标。
2。孩子不听话,爱发脾气,作为家长应如何正确引导教育。
3。怎样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
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
人格教育与学习能力观后感范文
这个周日,我准时的在8:20分坐在了沙发上,打开了电视机,收看河南台法治频道播出的由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人格教育》专题讲座。
于丹老师在人格教育中主要为我们强调了一点:在我们中小学生所要完成的必修课中,不仅仅是学习。我们还要懂得怎样自我控制一些不好的习惯,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懂得很好的处理一些人际关系与学习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等。
看完了于丹老师为我们上的这一堂课,使我受益匪浅。从前,我以为,只要学习好了一切都不是问题。爸爸妈妈尽量的给我腾出大量的时间供我学习,除了学习,家里的任何一件事我都不用去做,任何一件事都不用我去操心。爸爸妈妈把什么事都安排的井井有条,等着我去享受他们的劳动成果。甚至让我误以为这都是他们应该做的,只要我学习好就行了。
听了于丹老师说的孔子的一句“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话后,我才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学习并不是最重要的,比学习更重要的还有许多我们需要学会做的事,而首当其冲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怎样做人。
做人其实也是一门学问,其中包括道德、礼仪等等。而我们小学生除了要做好道德、礼仪方面的学习之外,还要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一个人,就算学习再好,但却不能自己照顾自己的话,那么就算他四肢健全,也是一个废人。所以我们从小要帮爸爸妈妈分担一些家务,比如拖拖地,擦擦桌子,洗洗碗等,不要过多的让爸爸妈妈帮你干一些事情,要先自己学着试探性的先做,实在不会的话再让爸爸妈妈来帮忙。
于丹老师讲的这一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我们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内,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了怎样做人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连这些都不会的话,就算学习成绩再好,也是一个不具备健全人格的人。
大人们常说,要想成才得先成人,所以,作为一名小学生,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合格人才,需要学的很多很多,不只是学习,不是吗?
教育应该注重人格培养多于知识培养
典型例子:马加爵 (我想这个话题展开就可以说很多了)
名言: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经这样说:“教育一个人的知性而不培养其德性,就是为社会增添了一份危险。”
叔本华说:“我们生命快乐的最重要和基本因素是我们的人格,如果没有其它的原因的话,人格是在任何环境中活动的一个不变因素。”
余秋雨介绍,在香港有一种说法是“全人教育”,即指健全人格教育,它是大学的必修课。“我们现在讲素质教育,素质最后要整合成人格。因此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明白,人格遗传比知识传授更重要。”
此外,一些资料:91.7%的受访中小学生父母希望孩子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其中54.9%的受访父母希望孩子能读到博士学位;65%的受访父母给孩子布置过学校以外的作业;76.4%的小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90分以上,其中,34.9%的要求95分以上,9.3%的要求门门都是满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进行的系列调查结果屡屡证明,虽然素质教育推行多年,但在父母望子成龙心态的影响下,孩子们童年的学习负担一点也没有减轻。
在许多人看来,今天的中国人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似乎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事实上值得社会各界高度警惕的却是,真正的教育被荒废了,因为教育的核心并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的人格。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已经制造了太多的童年恐慌——儿童因不能够理解和承受巨大的压力而产生较为强烈和持久的焦虑。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之下,不少地方的教育也出现了高度扭曲。
日本政府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对教育进行反思之后,提出了“教育荒废”的观点,认为由于激烈的考试竞争,用人单位偏重学历,整个教育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出现了所谓问题教师和问题学生。“教育荒废”导致包括学生在内的社会各界对整个教育界极度的不信任。日本有关方面认为两个原因导致了“教育荒废”现象的产生:第一,为赶超世界先进国家,将整个社会的注意力集中在物质的积累上,而忽视了对精神的关注。第二,僵化、封闭、激烈的升学竞争、极端的管理措施,加重了儿童心理上的压抑感,妨碍了健康人格的形成。由于升学至上的考试,对教育逐步背离了原有目标,脱离了社会,忽视了教育对象,甚至忽视了儿童本身。
日本对教育的反思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应避免重蹈覆辙。
相关新闻
11月28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腾讯、GSV(全球硅谷投资公司)、好未来联合主办的首届未来教育大会(GES)在北京召开。来自政府、研究部门、大学、教育机构、科技公司、资本等背景的多国嘉宾共同探讨了对未来教育的理解和构想。
全球化、人工智能、大数据、因材施教、创造力与人格培养等关键词被频繁提及。
36氪整理了部分演讲嘉宾的分享内容,来看看他们眼中,未来的教育是什么样:
中国目前拥有51.2万所学校、1578万名教师、2.65亿在校学生,各级、各类教育规模均居世界首位。2016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7.4%,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3.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2.7%,均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这表明,中国已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
未来,中国将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具体将通过三方面实现:一是抓住信息技术发展机遇,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二是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现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共同推进人类教育事业发展。
教育公平状况正在不断被改善。国家专项支持了2600多个县、近22万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支持中西部100多所高校,加强其基础能力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3600万贫困地区的学生。
同时,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在大幅度提升。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从25%上升到90%,多媒体教室的比例从不到40%增加到83%,老师和学生网络学习空间从60万个增长到6300多万个。已有1000万名中小学教师,10万多名的中小学校长、20多万名职业院校的教师接受了教育信息化的培训。我们还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了400多万偏远贫困地区学生因师资严重短缺而开课不足的问题。
另外,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也在增强。中国与世界上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与4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现有205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在我国学习,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留学生目的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