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点详解,是一份最新中小学教师资格证高频考点精选,考场分布是笔试前1天的下午,考点会提前布置考场。考查申请人是否具备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综合测评。
考生只有在打印准考证之后才知道具体考点
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
一、考试目标
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 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二)中学课程
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3.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
(三)中学教学
1.理解教学的意义,了解有关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2.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3.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掌握和运用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
4.了解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四)中学生学习心理
1.了解感觉的特性;理解知觉的特性。
2.了解注意的分类,掌握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了解记忆的分类,掌握遗忘的规律和原因,应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
3.了解思维的种类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了解学习动机的功能,理解动机理论,掌握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5.了解学习迁移的分类,理解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掌握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6.了解学习策略的分类,掌握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7.理解并运用行为主义、认知学说、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促进教学。
(五)中学生发展心理
1.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2.了解情绪的分类,理解情绪理论,能应用情绪理论分析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3.掌握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正确认识中学生的情绪,主要包括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情绪的种类等。
4.掌握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培养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
5.理解人格的特征,掌握人格的结构,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
6.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7.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性心理的特点,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21个最易混淆必考点
01正强化VS负强化
消退VS惩罚
①正强化: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得到正强化物,那么此类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正强化在塑造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②负强化: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
③消退:有机体在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会降低,称之为消退。
④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的过程。
02顺向迁移VS逆向迁移
正迁移VS负迁移
根据迁移发生的前后方向,可把迁移分为
①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顺向迁移。
②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是逆向迁移。
根据是迁移的性质可以把迁移分为
①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
②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也就是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
03绝对感觉阈限VS绝对感受性
差别阈限VS差别感受性
①绝对感觉阈限: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②绝对感受性:这种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
①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叫差别感觉阈限。
②差别感受性:感觉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04瞬时记忆VS短时记忆VS长时记忆
①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②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
③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长时记忆就像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它保存着我们将来可以运用的各种事实、表象和知识。
05有意注意VS有意后注意
①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②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06思维的间接性VS概括性
①思维的间接性:指人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另—些不能被直接感知或不可能被直接感知的事物、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事物发展的进程。例如,内科医生不能直接看到病人体内各种脏器的病变,却能通过听诊、化验、切脉、量体温、量血压,以及利用各种医疗器械为中介,经过思维加工间接地判断。
②思维的概括性:指思维所反映的不是个别的事物或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所具有的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例如各种概念,都是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性抽象概括。
07感觉适应VS对比
①感觉适应: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②感觉对比: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以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一种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例如,同样一个灰色矩形,处在白色背景上看上去暗淡些,处在黑色背景厂看上去明亮些。
两种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种感受器时,产生继时对比。如,吃了糖后接着吃橘子,觉得柑橘很酸。
相关新闻
备受关注的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将于11月4日开考。本次考试网上报名47651人,缴费42107人、84455科次,共设置兖州、微山、金乡、汶上、泗水、梁山、曲阜和邹城8个分考区,共20个考点,2876个考场。
报名成功的考生可于10月30日至11月3日登录“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www.ntce.cn)报名系统,自行下载并打印准考证。笔试成绩查询开放日期为12月12日。考生如对成绩有异议,可在考试成绩公布后10个工作日内向本省(区、市)教师资格考试机构提出复核申请。
需要提醒的是,考试不举办培训,不指定教材。考生可登录“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下载各科目的考试大纲,比照知识点自行购买书籍、复习。
- PC官方版
- 安卓官方手机版
- IOS官方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