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俗称鬼节,又叫七月半。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很多小伙伴都会进行祭祖,防燃鬼节的名头也不是盖的,在这为大家带来了中元节鬼故事短篇精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来看看!
中元节介绍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俗称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同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
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七月十五是秋后第一个月圆夜,此时暑热刚褪,金风正在霏微潜入,夜凉如水。
鬼故事预览
故事一:
94年,中元节。
我爹值夜班。
老头那年也50多了,行医20多年这点小事自然没当回事,晚上查完房吩咐好值班护士就找个空病房合衣睡了,相安无事。
到半夜不知道几点的时候,我爹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弄醒!
门外是一个男子急促的声音,大夫,25床的病人不行了,你去看看吧。
我爹正奇怪,为什么不是护士来喊,但是也没多想,登上鞋就往25床走,过去以后发现屋里一片漆黑。
25号床干干净净,皎洁的月光洒在洁白的床单上泛出淡蓝色的阴影。
我爹一头雾水,回护士站问什么情况,护士拿出登记用的本子一查,呃,那个。。。25床也根本就没人住啊。
有没有病人不行了?
没有。
刚才敲我门的男的是咱们的人?
什么男的?
……
于是我机智的老爹又回到睡觉的那个病房继续闷头大睡,这次一觉到天明,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告诉我 和我妈这个神奇的故事。
故事二:护林员
有个年纪很大的护林员。早前他牵着一条大黄狗,提着猎枪看山护林。闹饥荒的那几年,三个伐木工跟他一起进山找山货。黄昏,四个人不仅吃光了一顿的干粮,还迷路了。找到天抹黑的时候,发现不远处有篝火,他们本能地赶了过去。护林员的大黄狗一直叫一直叫,走近一看,三个村民围着篝火煮粥。三人招呼他们坐下喝一碗,他们都饿坏了,坐下就稀里哗啦也不嫌烫嘴!大黄狗越叫越凶,护林员给它盛一碗粥,哪知它闻都懒得闻一下,一个劲儿龇牙咧嘴地叫唤!护林员心底起疑,叫那三个吃饱了继续赶路,可怎么叫都叫不动。他们三一碗接着一碗地干,越看越诡异!护林员没办法,自己牵着狗下了山。等他带着大队人马找到那三人时,他们已经成了尸体,肚子撑得象个鼓,嘴里全是土
中元节各地习俗
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与祈祷。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面塑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魂灵”。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在江苏省部分地区,很多人还会在中元节当天吃扁食(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节会吃“饺饼”,一种类似于春卷的食物。
做茄饼
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实,茄饼如今已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想吃的话随时可以做一盘解解馋哦。
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祭祀土地和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 PC官方版
- 安卓官方手机版
- IOS官方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