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高考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了,快要高考的小伙伴们目前是不是特别紧张呢?每天面临着模拟考试。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南京市2017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真题及答案。欢迎点击下载。
南京市2017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真题及答案题型预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对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创新人才大都不是在课堂里教出来的,而是在充满人文情怀和自由学风的环境里▲ 出来的。当前中国大学教育 ▲ 的关键在于开设能够改变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的通识课程,而不是可以 ▲ 的实用课程。要重视“无用知识的有用性”,也就是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
A.熏染 另起炉灶 立竿见影 B.熏陶 改弦易辙 立竿见影
C.熏陶 另起炉灶 卓有成效 D.熏染 改弦易辙 卓有成效
2.下列诗句填入所给《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一诗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 。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A. 疏柳映新塘 B. 潮平路带沙 C. 花开水上槎 D. 胡霜拂剑花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自从汽车驶过褒城以后,水的颜色就由墨黑变成浅绿了。 。 。 。 。 。 ,真是美人脸上的娥眉吧?
①作为背景的远山是黛色的,扁而弯的一痕
②深黑浅灰,编成了奇突的笔触,斧削的残迹
③对面的山层,覆着一行行的嫩绿
④岸边的水成岩,露着深深浅浅的水痕
⑤一个个小艇在碧色的涟漪上飘着,确是扁舟叶叶
⑥浅黄色的公路,好像是一条束在山腰间的带子
A.⑤④②③①⑥ B.⑤③⑥④②① C. ①②④③⑤⑥ D. ③④②⑤⑥①
语意连贯题解题技巧:
高考样题
【样题1】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多年来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实现了粮食供应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②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③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
④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
⑤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
⑥在上世纪末突破5亿吨大关
A.④⑥②⑤③① B.④⑤③⑥①②
C.⑤①⑥④③② D.⑤④③⑥②①
【解析】
第一步,语境分析。前语境指明此语段的话题是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各横线处的语句围绕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进一步表达。这样解题的思路就基本明确了。
第二步,备选语句的语意分析。①②句表示中国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之后的结果。①句侧重从产量上表示“历史性转变”。②句侧重从中国的耕地与养活的人口同世界的耕地与人口的比例来表达粮食安全问题。这两句都是总括。到底①在前呢,还是②在前呢?见下一步分析。③句出现了“粮食产量”这样的对象;另外开头有 “使”字,使“粮食产量”成了受动的客体对象。④句表示中国重视粮食安全的战略。⑤句表示中国的具体政策和措施。⑥句表示粮食产量“突破5亿吨大关”,此句还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为什么能突破,二是突破之后有什么结果或影响。
第三步,分析关键词。⑥句中“突破”必须承③句中的“粮食产量”这一对象,所以这两句的顺序就确定下来了。③句中“使”字表明了施动与受动的关系,“粮食产量”是受动对象,那么施动对象是谁呢?这是解决③句承哪一个句子的关键。此有两个句子备选,④句所表示的战略可以使之攀升,⑤句所表示的具体政策和措施也可以使之攀升。可是,④句和⑤句的顺序怎么安排呢?按照一般的表达习惯,应先说战略、方针,再说政策、措施。由此确定,④在前⑤在后。同时也可以确定,③句应该直承⑤句。最后讨论①②两句的安排。在第二步的分析中,已分别分析其语意,进一步体会可以发现,①句的总结是直接针对“粮食产量”攀升的情况的,而②句的总结是在①句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所以①句直承⑥句,②句排在最后。因此,答案为:B。
【样题2】将下面6个句子,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
紫禁城位于北京的中心,_______。什刹海位于紫禁城的西北面,那里是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①亭台顶上盖有色彩灿烂的瓦。
②背后是景山,
③还可以看到附近的鼓楼。
④周围绕有城壕与金色瓦顶的墙垣,
⑤由景山可以看到北京的中轴,
⑥山上共有五座亭台,
【解析】
第一步,语境分析。前语境介绍的对象是“紫禁城”,后语境是说明“什刹海位于紫禁城的西北面”,结合备选语句,可知这段说明性文字。
第二步,备选语句分析。横线前的一句话是“位于北京的中心”,根据勾前的原则,应排第④句,因为“周围”对“中心”,两句语意上对举。②⑥①⑤③都围绕 “景山”展开,构成一个组合且则构成了后句句首接前句句尾的顶针式前后“勾连”结构。②句与后语境对举,分别总提紫禁城“背后”和“西北面”的景物。因此答案为:④②⑥①⑤③。
【样题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写序号即可)
①科学家为了迎接“挑战”,根据超导材料的“完全抗磁性”原理,让轮子和钢轨“分离”,发明了高速磁悬浮列车。
②磁悬浮列车在正式运行之前,还需要有一个依靠轮子行驶一段距离、时速达到100千米以产生足够大的磁场的启动阶段。
③磁悬浮列车由于不存在轨道对车轮的摩擦阻力,因而可突破传统列车时速300千米的极限。所以,这种新型列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④传统列车提速有一个极限——时速300千米,超过它,就会造成车轮和钢轨的剧烈摩擦,从而引发严重事故。
⑤它利用磁极相同产生的排斥力大于地球引力使车辆向上悬浮,并利用磁极相异产生的吸引力驱动车辆高速前进。
【解析】
第一步,通读所有句子,理清思路,把握基本内容。这是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磁悬浮列车的产生背景、原理及优势。排列时首先要考虑逻辑顺序。
第二步,寻找突破口。首先,我们会发现④句说明传统列车的“局限性”是发明磁悬浮列车的背景,有了“局限性”才有①句中科学家迎接“挑战”,发明磁悬浮列车;而⑤句紧承①句说明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②句紧承⑤句的原理说明磁悬浮列车的工作特点;因为有⑤②句中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和特点,所以有③句磁悬浮列车的优势及其广阔发展前景。为此,五句话应排列为④①⑤②③。
- PC官方版
- 安卓官方手机版
- IOS官方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