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德精准扶贫苹果版是一款雷山县朗德镇本地的掌上扶贫平台,扶贫政策、扶贫对象、扶贫工作等方面都可以在这个上面查询,特别准确,让你第一时间掌握扶贫信息资讯!
1、郎德精准扶贫,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来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
2、实现精,准,实。把传统的扶贫工作成功升级到现代化的互联网。
3、让扶贫工作人员可以移动办公。
4、充分实现了互联网+扶贫。
5、为扶贫插上“飞翔的翅膀。
6、将互联网思维转化为加快发展、后发赶超、全面小康的不竭动力。
7、不断开辟扶贫新路子、提高扶贫精准度、开创扶贫新局面。
8、确保让“精准扶贫”成为中国经济的下一个“风口”。
郎德和西江均为1980年代贵州省第一批对外开放的少数民族村寨,几乎同时开始涉足乡村旅游。两个村寨的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都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但出发点、干预方式和程度存在极大差别,两个村寨逐渐发展成为社区主导和政府主导两种扶贫开发模式的典型代表。
郎德的乡村旅游开发,早期(1985-1994年)主要是由贵州省文物局推动。1986年郎德成为国家文物局命名的全国第一个露天民族风情博物馆,并因文物博览会一举成名。此后,郎德又被文物部门列入“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来更升格为“国保”。为更好地保护郎德民居,贵州省文物局鼓励郎德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搞旅游,探索一条文物保护和改善群众生活相互促进的路子。在“文物保护”的基调下,郎德乡村旅游采用并一直坚持“人人参与、家家受益”的“工分制”。最主要的旅游项目——苗族歌舞表演由村寨集体举办,所有村民均可参与旅游接待并按贡献大小计工分分配。村旅游管理小组由全体村民选举产生,负责旅游接待的组织管理。管理和分配制度也是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经过村民反复讨论逐步制定和完善的。发源于郎德的这种“全民参与、民主决策”的乡村旅游自主经营管理模式,一度在巴拉河沿线的苗族村寨推广,并被世界旅游组织誉为“巴拉河模式”,作为“社区参与”和乡村旅游可持续经营的典范。
郎德乡村旅游从1986年起步,至今已有25年历史;西江旅游自2008年获得政府大规模投资并成为建制景区,已有4年之久。两个社区的居民和他们世代栖居的这片土地,都卷入了这场变迁。除了显著的收入变化,乡村旅游开发还在两个社区的文化、社会和生态等不同方面产生影响。同时,由于两个村寨在地理区域上十分接近,相距不过十几公里,自然条件类似,并且同属于雷公山区域的同一苗族支系——长裙苗,文化同源,而在不同目标和手法的乡村旅游开发中,在社区发展的主体性和持续性上呈现出极具差异性的面貌,对于梳理和比较不同的少数民族发展观和干预方式及其效果和影响,进而提炼少数民族扶贫开发的要素,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和说服力。
1,现在应该是根据农民人均纯收入测算公式为标准确定贫困户,但是个人感觉并不会精准,汉朝汉武帝发布了算缗令增加国库收入,人们不会主动缴税,所以会“财美不外见”隐瞒收入获得自身利益max,这种方法评定贫困户人口不会发生类似的情况吗?
2,村委会评议以及村民自己申请,大家所知村委会应该是最基层的组织,还保留着一点我国传统的宗法制,血缘等的影响,这些贫困户的申请应该会考虑到关系人情,还有利益关系吧。说一句不该说的,基层腐败的现象存在呢?就算名单公开,一个村的,又是农民,会有多少人懂得举报,村民监督的意义也没有多大了
3,建档立卡,动态管理,确保贫困户进出合理,公开透明,这个感觉工作量很大,要求领导班子工作能力强。
4,要求上级政府抽查走访确保贫困户是真正的贫困户,但是领导视察走访也会存在纰漏,万一只是走马观花
5、 确定谁是贫困户离不开群众的评议和监督,要依靠群众,让群众来决定谁进谁出。
6、提高扶贫的精准管理水平,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有关部门可以建立起贫困户信息网络系统,将扶贫对象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录入系统当中进行动态管理,实现扶贫信息真实可靠、扶贫对象有进有出。
7、开始为贫困户建档立卡,通过基层民主,透明程序,从而保证了贫困户认定的相对公平公开。
8、贫困是动态的,扶贫对象理应有进有出,动态监管如果跟不上,精准扶贫就会大打折扣。有进无出,精准扶贫便名不副实。有关部门应该定期对扶贫对象进行考核,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加以调整,使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使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从而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