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意义、目标和内容
1、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2、德育是相当于体育、智育而言,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3、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4、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继承性。
5、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6、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7、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8、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我国中小学的德育总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9、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
10、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1)德育目标。(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
11、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12、我国的政治教育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阶级教育、世界观教育、社会科学教育。
13、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14、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
【有问题?点击这儿向老师提问】 【试听辅导课程,零基础保过!QQ:170902348】
第二节 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4、德育过程的规律有:(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5、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
6、道德行为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7、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可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8、知、情、意、行四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
【有问题?点击这儿向老师提问】 【试听辅导课程,零基础保过!QQ:170902348】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1、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3、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4、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
5、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6、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
7、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8、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9、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有问题?点击这儿向老师提问】 【试听辅导课程,零基础保过!QQ:170902348】
第四节 德育模式
1、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
2、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皮亚杰提出,后由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3、认知模式是:(1)理论假设:a道德发展论;b道德教育论。(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a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b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c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3)简要的评论:a认知模式的缺陷;b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4、体谅模式是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4、体谅模式是:(1)理论假设:a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b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c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d教育即学会关心。(2)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a设身处地。b证明规则。c付诸行动。(3)简要评论:a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b体谅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5、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班杜拉创立的。
6、社会模仿模式是:(1)理论假设。(2)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a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b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c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d榜样对品德的作用。e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3)简要的评论:a社会模仿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b社会模仿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发展改革的启示。